近几日稍得空闲,正好手头上也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终是禁不住内心的悸动细细品读了一番。不读则已,一读却是欲罢不能。字里行间无不显现着秋雨先生作为一个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角落,变成每个人心中的故乡;竟能让从未来过那些地方的人,如此心驰神往。
《文化苦旅》真的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品味的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南边陲,秋雨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以其独到的感知见解书写心中的澎湃思绪。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某个时候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所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先生如是说。就好比我们去某个地方参观旅游,都会不自觉地想象那里的一切,比如主人是谁,这儿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在这儿发生过什么等等。然后就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在这数不清的瞬间,人物、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人生的过往巧妙的营造出一种氛围,笼罩在每位参观者的身上,历史古迹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也就那样直达到了人的心底,使人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这种精神没有随流水而消逝。这众多的感慨,都源于屈原遇到了汨罗。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耳边总是回荡着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心里满满的都是豪情壮志。走在长城上,又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奋勇斗争的勇猛,更加难以平复自己的心情。
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掩卷之余,心头却莫名涌出一股酸涩的感觉。文化“苦”旅,看似劳于身,实为苦于心。秋雨先生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但在我看来,这又何尝不是文人的一大财富呢?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都融在这苦涩的体会中,令人回味无穷。
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生命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品读《文化苦旅》,读的不仅是作者,更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细细品味。